描述:
iostat是I/O statistics(输入/输出统计)的缩写,iostat工具将对系统的磁盘操作活动进行监视。它的特点是汇报磁盘活动统计情况,同时也会汇报出 CPU使用情况。同vmstat一样,iostat也有一个弱点,就是它不能对某个进程进行深入分析,仅对系统的整体情况进行分析。
语法:
[root@kqzj ~]# iostat –help
Usage: iostat [ options… ] [
Options are:
[ -c | -d ] [ -k | -m ] [ -t ] [ -V ] [ -x ] [ -n ] [ -h ] [ -N ]
[
参数解释:
-c为汇报CPU的使用情况;
-d为汇报磁盘的使用情况;
-k表示每秒按kilobytes 字节显示数据;
-t为打印汇报的时间;
-v表示打印出版本信息和用法;
-x device指定要统计的设备名称,默认为所有的设备;
interval指每次统计间隔的时间;
count指按照这个时间间隔统计的次数。
[root@kqzj ~]# iostat -x
Linux 2.6.18-194.el5 (kqzj) 2011年01月13日
avg-cpu: %user %nice %system %iowait %steal %idle
0.27 0.03 54.29 0.27 0.00 45.14
Device: rrqm/s wrqm/s r/s w/s rsec/s wsec/s avgrq-sz avgqu-sz await svctm %util
sda 1.11 0.58 1.10 0.55 50.08 8.97 35.89 0.01 8.24 5.12 0.84
sda1 0.21 0.00 0.02 0.00 0.45 0.00 24.05 0.00 1.31 1.14 0.00
sda2 0.13 0.00 0.01 0.00 0.58 0.00 49.54 0.00 0.62 0.58 0.00
sda3 0.76 0.58 1.06 0.54 48.86 8.97 36.03 0.01 8.41 5.24 0.84
各値详解:
rrqm/s: 每秒进行 merge 的读操作数目。即 delta(rmerge)/s
wrqm/s: 每秒进行 merge 的写操作数目。即 delta(wmerge)/s
r/s: 每秒完成的读 I/O 设备次数。即 delta(rio)/s
w/s: 每秒完成的写 I/O 设备次数。即 delta(wio)/s
rsec/s: 每秒读扇区数。即 delta(rsect)/s
wsec/s: 每秒写扇区数。即 delta(wsect)/s
avgrq-sz: 平均每次设备I/O操作的数据大小 (扇区)。即 delta(rsect+wsect)/delta(rio+wio)
avgqu-sz: 平均I/O队列长度。即 delta(aveq)/s/1000 (因为aveq的单位为毫秒)。
await: 平均每次设备I/O操作的等待时间 (毫秒)。即 delta(ruse+wuse)/delta(rio+wio)
svctm: 平均每次设备I/O操作的服务时间 (毫秒)。即 delta(use)/delta(rio+wio)
%util: 一秒中有百分之多少的时间用于 I/O 操作,或者说一秒中有多少时间 I/O 队列是非空的。
即 delta(use)/s/1000 (因为use的单位为毫秒)
判断准测:
如果 %util 接近 100%,说明产生的I/O请求太多,I/O系统已经满负荷,该磁盘可能存在瓶颈。
svctm 一般要小于 await (因为同时等待的请求的等待时间被重复计算了),
svctm 的大小一般和磁盘性能有关,CPU/内存的负荷也会对其有影响,请求过多
也会间接导致 svctm 的增加。await 的大小一般取决于服务时间(svctm) 以及
I/O 队列的长度和 I/O 请求的发出模式。如果 svctm 比较接近 await,说明
I/O 几乎没有等待时间;如果 await 远大于 svctm,说明 I/O 队列太长,应用
得到的响应时间变慢,如果响应时间超过了用户可以容许的范围,这时可以考虑
更换更快的磁盘,调整内核 elevator 算法,优化应用,或者升级 CPU。